澳洲幸运5

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澳洲幸运5 > 魅力澳洲幸运5  > 美丽澳洲幸运5  > 映象澳洲幸运5
纪念梁启超逝世93周年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2-01-19

  文章配图

  1月19日,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逝世93周年。

  1929年1月19日,他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家喻户晓,他既是清末民初的政坛重镇,也是其时的学界枢纽。

  梁启超辞世后,墓碑上未写任何生平事迹,“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而当你穿过历史风烟,去了解梁启超,你会毫不犹豫地相信:

  如果智者有名号,一定叫做梁启超。

  文章配图

  梁启超塑像


  01

  求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作为“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曾当众大赞恩师:先生的教诲是大海潮音,如当头棒喝。

  可他却在短短几年后,大骂康有为是“国家之罪人”,走上了一条与老师完全相反的改革之路。

  1888年,连续6次落榜的康有为,乡试时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五千字的《上清帝书》,向光绪皇帝上书。

  书中言辞恳切:“强邻四逼于外,奸民蓄乱于内,一旦有变,其何以支?”

  就这样,这位传说中的“变法第一人”成了梁启超的偶像。

  当18岁的梁启超第一次见到33岁的康有为,当天就跪地拜师,“康梁”的缘分就此展开。

  文章配图

  师生二人先是在广州成立了“万木草堂”,短短几年时间,康有为先后出版《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遍北京城,举国悲愤。

  康有为叫上梁启超,连夜起草了长达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联合1300多名举人, 反对签订条约,宣扬变法维新,一手策划了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文章配图

  22岁的青年梁启超以为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一腔爱国热忱无处安放,对着天空高喊:“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自甲午一役使也!

  1898年9月,六君子被当街斩首示众,光绪帝被慈禧禁足,变法宣告失败。

  康梁二人被先后护送到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

  康有为的政治信仰却纹丝不动,继续宣扬保皇主张。

  在日本近代文明的冲击下,梁启超却“思想为之一变”,开始逐渐从康有为的笼罩中独立出来。

  文章配图

  青年时代的梁启超

  后来,孙中山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光绪和慈禧相继离世,眼看复辟之路遥不可及,康有为继续鼓吹尊孔复儒的一套学说,四处活动。

  梁启超自然看不惯,时不时公开发表文章批判老师康有为。

  以一句“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故人,吾尤爱自由”的民主理论,震慑海内外。

  康有为七十大寿,梁启超没有出现,只是托人送来寿联和寿文。

  1927年,康有为病逝,梁启超闻讯连夜进京,联合康门弟子在京设灵公祭,含泪宣读悼文。

  结缘一世师生,他了无遗憾了。

  文章配图

  在传统视野中,梁启超是一个善变的人物,戊戌变法、清末立宪、中华民国立宪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更因其政治立场多次变换,人送外号“骑墙派”。

  对此,梁启超并不遮掩,坦然道:“我向来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历史政局浩浩荡荡,而作为一位迷茫的悟道者,梁启超在政治上的反复横跳,正是一位站在国之巨变中心的革命者,探寻革命出路的唯一途径。

  这位“先行者”,在一次次失败中自救与重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文章配图


  02

  为学:“创造新文学第一人”

  胡适说:“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曹聚仁说:“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钱玄同说:“梁先生实为近来创造新文学第一人。

  梁启超的文章影响了几代知识精英,被传诵,被争论,被模仿,被批判,为近代思想学术开风气之先。

  文章配图

  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他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文字,更是已经超越了个人观察与思考的层面,直接而深刻地介入到了历史进程的肌理与脉络之中。

  文章配图

  1920年归国后,他形成了自家的“新文化运动”思路并投诸实践,同时完成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多部重要学术著作。

  1925年,他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与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此后在教学与著书中更加勤勉,直至1929年去世。

  1936年,梁启超著作《饮冰室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

  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文章配图

  正如日本学者狭间直树所言:

  梁启超的思想虽然有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但他不断地进行反省、革新、力图改造传统中华文明。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的思想必将影响一代代学人,和一代代中国人。

  文章配图


  03

  婚姻:跨时代的模范丈夫

  旧时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梁启超原配夫人是李惠仙,两人堪称模范夫妻。

  李惠仙并不美,并且大梁启超4岁。

  文章配图

  梁启超、李惠仙和孩子

  梁启超19岁时娶了李惠仙,称她惠姐,遇事先听惠姐意见后再斟酌决定,夫妻三十年举案齐眉,是真正的和谐。王国维评价说:“鄙人《人间词话》在先生‘人间佳话’前不值一提”。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李惠仙带着孩子到澳门避难,并坚定地等待夫君归来。

  梁启超在得知这些事后,对妻子自然也是非常感激。他曾在给她的信中这样写道:

  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壮言。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吾任公闺中良友矣。

  文章配图

  中国传统夫妻讲恩爱,因恩生爱,夫妻之间同心同德,相濡以沫,梁李夫妇正是如此。

  李惠仙与丈夫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启超以安慰和鼓励,与其相依为命,助其施展才华。她替梁启超抄录文章,做他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梁启超的九百余万言著作,多有李惠仙的功劳。

  文章配图

  1924年,病重的李惠仙,垂泪对梁启超说:

  “我为你所做,不及你对我的万分之一。我待你的好是有形的,你待我的爱却是无限的,外人不知,唯有我知。我若离去,最对不住的亦是你,因欠你的太多,背在身上沉重,不知如何能还。”

  作为夫君的梁启超应当是做到了极致。

  还有,坊间传闻,梁启超是个妻管严——这点和胡适一样。结过婚的人都知道,妻管严是丈夫对妻子最高的爱,更是作为丈夫维系婚姻的一种智慧。

  文章配图


  04

  家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名师出高徒。

  梁启超的学生在中国近代史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徐志摩、梁实秋、蒋百里、蔡锷、王庚、陆小曼……

  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更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长子思成,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次子思永,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

  次女思庄,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家教奇迹,堪称“一门三院士,各个皆才俊”。

  九名子女中三位院士成就最大,他们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院士中,又以梁思成名气最高。

  梁思成有个更有名气的老婆——林徽因。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林长民和梁启超是好朋友,且受梁指点颇多。

  对于子女的婚姻,梁启超不赞同父母包办,他认为决定权应在子女手里。

  林家人希望林徽因早早做梁家儿媳。梁启超说:“两个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更为重要,至于二人终身大事,让他们自己决定吧。”梁启超给了晚辈一个自由开放的成长环境。

  文章配图

  林徽因和梁思成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古代建筑学。

  梁思成选择建筑学,也并非梁启超的意愿,而是爱情的力量,因为林徽因对建筑学感兴趣。

  梁启超没有反对,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非常有成功的可能,但一定要到各处实地考察,会很艰辛,还是相信你的选择。”

  在子女面前,梁启超是尽职尽责的父亲,也是真诚待人的朋友。

  梁启超非常支持儿子的学业,1926年,梁启超专门筹集5000元美金,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实地考察欧洲的美术建筑。

  为了旅途上的便利,梁启超求助各方朋友,给梁思成寄送名片数十张,告诉他:“到欧洲走访各使馆时,可带名片,问候他们,托其招呼,当较方便些。”

  文章配图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历史没有辜负这段姻缘,夫妻二人皆成为中国知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更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不俗成就。

  这当然有梁启超的心血。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教育儿女经,知行合一是难事。

  而梁启超创造的家教奇迹,是自己懂得经营,也这正是因为他的开明通达,才有了这样的成果。他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

  文章配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对于梁启超,我们记住的不应仅是这篇《少年中国说》。

  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代,他一生求索、奋战,用稻草之力撑起希望的火炬,唤醒愚昧的国民。

  岁月如梭,梁启超已离去93年。

  但他留下的爱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与为人处事的高尚品格,永远不会过时。

  华章不灭,恩泽长存。致敬,缅怀!

  文章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