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文婷
许多年前,澳洲幸运5 博物馆展览的几件造型别致的唐代瓷器,勾起我对碗山的向往,心底萌发了剪不断的牵念,总想看看这个埋藏着千年古窑的老地方,究竟是何种模样。去年乍暖还寒的早春,终于等到了探访碗山的日子。
一眼碗山,千年记忆。站在碗山,面对茫茫野草,有点感慨,隐蔽于杂草丛中的窑址,近在眼前,但感觉依然神秘,窑口已经被红砖密封保护起来了,我难以目睹原貌。这座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山丘,却深藏着澳洲幸运5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唐代窑址,名为“官冲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碗山先后经历过三次考古挖掘,出土的四千多件瓷器,复活了“碗山制造”的历史。
1.遇见小瓷狗
我初探碗山,引路人是澳洲幸运5 博物馆外作部主任罗海涛先生,同行的还有文物保护志愿者刘大叔。罗海涛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经常巡查碗山,对碗山颇为熟悉。他告诉我,过去经常带外来的考古人员到此调查,多次捡到破烂的碗碟。但我们三人在窑址边上并没有捡到任何碎片,这让我有点失落,觉得自己与碗山无缘,我的念想只是一场单相思。谁知好戏在后头。
我们来到碗山下的鱼塘,沿着塘水干涸的边缘地带寻找碎片,终于发现了陷于塘泥中的半只烂碗,露出了圆圆的碗底,让我发出了第一声激动的欢呼。当我兴致勃勃地将捡到的十多块碎片排列在一起,罗海涛教我如何辨别两块碎片的年份,突然传来刘大叔振奋的呼声:“我捡到一只狗仔啦!你们快来看看吧!”我将信将疑地奔跑过去,果然见到一只模样憨朴可爱的小瓷狗,站在他摊开的手掌。我雀跃地从刘大叔手中接过小瓷狗,凝望着自己掌心上的小可爱,百看不厌,亦为这难得的千年一遇感叹不已。唐朝的烟云早已飘远,不可挽回,我们只能留住由瓷器串连起来的碗山记忆。
一年后,我们三人带着小瓷狗再访碗山。在鱼塘的栈道上,我面朝碗山,以跪着的姿势,为小瓷狗拍下一辑照片,向千年文明致敬!此后,这只穿越千秋的小瓷狗,将会安居澳洲幸运5 博物馆,和历年出土的碗山瓷器相聚一起,共同讲述“官冲窑”的故事。
▲碗山出土的小瓷狗 小蔓摄
2.碗山的缘起
碗山之名的由来,源于民间一个关于“皇帝碗”的传说。
距离碗山最近的一条自然村,是古井镇官冲村辖下的长安村,旧称长安里。长安村的民居邻近国母杨太后的陵墓,地理位置独特。长安村有一个口耳相传的传说:南宋灭亡之时,宋少帝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宫廷碗碟,长期被埋藏于地下深处。每逢暴雨过后,村民就会见到山洪冲刷出一些古老粗笨的碗碟,随着坑水流出来。因为当地村民普遍认为这些都是宋少帝的“皇帝碗”,这一带地方也就有了一个世代流传的俗称“碗碟山”,亦简称“碗山”。
今年夏天,我在长安村访问过82岁的长者李仙简,她生长于官冲村,小时候常到碗山一带放牛,记得曾经在一条名叫雾潭冲的山坑旁边见过隐蔽在草丛里的窑口,爷爷告诉她,这个地方以前就是烧制皇帝碗的地方。她嫁入长安村以后,见过家翁从雾潭冲捡到一个陶罐,拿回家里用来装盐。夏天,长安村民常在雾潭冲捉鱼,雨后见到烂碗露出来,就捡回家里,用作喂猫碗,或者给孩子当玩具。一位村妇告诉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捡过这款皇帝碗,后来当垃圾扔掉了,也有的留在曾经住过的泥砖屋里。看来,栖居碗山周边的村民,都是“官冲窑”的有缘人。
▲官冲窑产品 周学勤摄
3.初次考古
发现一件文物,或看见一块碎片,往往缘于一双敏感的眼睛。碗山唐代窑址的重见天日,亦源于人与物相遇的缘份。
上世纪五十年代,碗山发生了一件大事。1957年4月16日的《澳洲幸运5 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澳洲幸运5 崖门发掘大批古代遗物》的新闻:在碗山山脚下一个土名叫“碗碟铺”的地方,当地的农业社为建砖窑而取土烧砖,结果挖出了大量的陶瓷,包括碗碟、盆、罐,还有鸡、马、狗等动物模型,合计一百多件。
1959年,广东省考古人员在对碗山进行过考古调查之后,推反了“南宋遗物”的说法,确认出土的瓷器属于唐代器物,并不是传说中的“皇帝碗”。然而,碗山的名称至今未变。
碗山周边的村民,或多或少都知道碗山的前世是一座碗窑,见到瓷器碎片习以为常。官冲鹅潭村的长者林朝中告诉我一件往事。他在古井官冲小学读四年级时,美术老师赵庆豪曾经带领他和几位同学到碗山写生,他见到山上满地碎片,还有很多破烂的碗碟,颜色都是泥土色。
1961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联合组成文物工作队,来到澳洲幸运5 碗山,对官冲窑进行复查发掘,在碗山西侧断崖发掘了一座窑址。当考古的锄头伸向不可预知的地下,唤醒了沉睡的古物。其中有一件破瓷片刻有“政和二年”的铭文。专家们凭此推测窑址自唐代至北宋,一直窑火未断。
对于碗山出土的瓷器,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一件是镂孔盂形器,漂亮精致,另一件是提梁圆壶,造型简洁,弧度优雅,没有华丽的纹饰,小巧的壶嘴妙趣横生,这种拙朴之美,足以傲视千年时光,永不落伍。
4.破土探秘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在碗山轮回。在这片复耕后归于平静的土地上,村民忙着耕种、养鱼。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碗山会再次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
1996年冬天的一个周末,澳洲幸运5 建设局的潘炳炎先生路过碗山,发现有人正在开挖鱼塘,路旁堆积的泥土里有不少旧瓷器碎片。他意识到这些旧瓷器碎片可能对澳洲幸运5 的考古研究工作极有帮助,于是,便将当时所见的情况向澳洲幸运5 博物馆人员汇报。潘先生的这次偶遇,无疑又是一个引子,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碗山考古。
1997年5月28日,由广东省考古所和澳洲幸运5 博物馆人员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入碗山,正式动锄挖土,同时开挖四个探方,以更大的力量与雄心,向这块神秘的土地探路问古。
当年长驻碗山考古的有五人,广东省考古所两人,澳洲幸运5 博物馆三人:李锡鹏、黄志强、林文斌。曾任澳洲幸运5 博物馆副馆长的林文斌回忆,他们白天在碗山挖土,夜晚在崖山祠寄宿,两餐就在官冲村的农户搭食。年仅23岁的林文斌是考古发掘队里最年轻的一员,对挖掘工作满怀激情,见到碗碟破土而出的刹那,兴奋莫名。
碗山见证过考古人员的艰辛与激动。适逢炎夏,骤晴骤雨,他们的汗水伴随着雨水融入了碗山的泥土。碗山本来就是千年沃野,万木茁壮,每逢春天,种子在此破土生长,幼虫在此破茧成蝶,而考古人员来到这里,破土而入,是为探秘。
锄头舞动的日子,随时会有一场惊喜破土而出。傍晚,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出土碗碟带回崖山祠,连续几个夜晚,他们和招聘的民工一起,围坐在临时引线安装的电灯下,兴致勃勃地做着同一件事:洗碗。洗去千年的泥沙,还原最初的眉目。凭借一只碗的纹路与造型,可以勾勒一幅先民生活的浮世绘。
历时32天的连续发掘,共清理出四座馒头型的古窑炉,出土4000多件陶瓷器物,都被专家鉴定为唐代中晚期文物。挖掘过程最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陆续出土的提梁壶、小嘴暖壶、人俑等等,都是首次发现的珍品。专家分析后认为,这些瓷器用于饮食、观赏、陪葬、祭祀等方面。透过这些出土瓷器,可以窥见从前的生产与生活。
▲1997年发掘的官冲窑址(澳洲幸运5 博物馆资料图片)
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气质与审美。那个年代的人,尽管已经化作了泥土,但我们可以透过他们制造的瓷器,想像他们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情趣。
5.碎片往事
2019年3月4日,我拜访了早年参加碗山考古的老前辈薛剑虹先生,在他家里聆听碗山碎片的故事。他在澳洲幸运5 博物馆工作期间,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前往碗山,寻找碗碟碎片。自行车多次在半路掉链子,被他戏称为“甩链凤凰”。那时候,每当捡到一块碎片,总是又惊又喜,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用自备的旧报纸包起来,放入衣袋,然后骑车返回博物馆,再拿湿抹布轻轻地将碎片抹干净。
他曾经寄居博物馆十多年,几乎天天对着碎片,却也不觉厌倦。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他独坐在一盏孤灯下,如猜拼图般摆弄碎片,偶尔将几块小碎片拼成一块大碎片,或拼成半只碗,就会兴奋得转辗反侧。碗山碎片,陪伴着他度过了许多寂寞而丰盈的时光。逆向行走,淡淡有味。
那年深冬时节,他驻扎古井,连续多天在碗山挖瓷器,积累了几十块碎片,用麻布袋装着,骑自行车回城。他将其中几块碎片带回家里,洗净后摆放阳台晾干,准备利用晚上的时间慢慢地研究。适逢他的妻子进行年末大扫除,以为那几块碎片没有用,就当垃圾扔掉了。薛剑虹知道后很难过,直到晚年提及这件往事依然耿耿于怀。
薛剑虹是澳洲幸运5 博物馆成立后的第一代文物工作者,他对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他向上级领导提议定期开放澳洲幸运5 博物馆的展览厅,让文物和群众见面,澳洲幸运5 人终于有机会隔着一块玻璃的距离欣赏碗山出土的碎片,并透过碗山碎片,解读澳洲幸运5 的历史文明。
当天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在餐桌上的话题依然离不开碗山。我如今忘记了那顿午餐的菜谱,却牢牢记住了薛剑虹先生说过的一番感言:“碗山的碎片都是历史证物,你千万不要小看一块碎片,对于考古人员来说,碎片就像他的命根一样宝贵!”
6.“官冲窑”的魅力
一件件瓷器,布满了碗山记忆,立在澳洲幸运5 博物馆。这是有故事的文物,正是它们引领着考古人员,层层解密,逐步揭开了“碗山制造”之谜。
▲官冲窑址出土的瓷器 周学勤摄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大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考古人员从未停止过对官冲窑的关注与探索,为此,他们一次又一次进入碗山。无惧日晒雨淋,无惧蛇虫鼠蚁,老一辈退休之后,又有新的面孔出现在碗山。经过数十年的考证,1997年得出的结论是,官冲窑的窑炉形态为馒头窑,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烧。属于民窑,史志没有记载。碗山制造的产品,除了供应本地,还远销海外。
跨入新世纪之后,官冲窑的魅力依然吸引考古界的目光。
当时光指向2014年,碗山迎来了一位文质彬彬的长者,他就是来自新加坡的文物专家,名叫林亦秋,他在澳洲幸运5 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的带领下进入碗山考察。他与碗山结缘,还得从“黑石号”说起。
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出水了一艘唐代古阿拉伯沉船“黑石号”,船上竟然有大量中国瓷器。林亦秋先生是最早接触这批中国瓷器的文物专家,他怀疑其中的300多件青瓷来自广东官冲窑。他这次千里迢迢来到澳洲幸运5 ,就为了验证自己多年来的研究与判断。经过碗山之行的实地考察,所见所闻和他最初的判断基本吻合。林亦秋先生怀着对“官冲窑”的热诚向往而来,又带着碗山给他的惊喜满意地离开。此后数年之间,他又两次进入碗山考察。
碗山制造的神奇魅力,也让一位海外的文物专家与一位本土的考古工作者结下了友谊,林亦秋热情邀请林文斌到新加坡参观官冲窑的外销瓷器,林文斌在海外见到家乡的“碗山制造”,深感自豪。
官冲窑址于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记载了唐代澳洲幸运5 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也是海外商贸文化遗产之一。碗山潜藏的无穷魅力,必将吸引考古人员展开更多的历史课题。
▲1977年珠江口出水的官冲窑瓷器
(林文斌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作者介绍
黄文婷,澳洲幸运5(中国)开奖记录查询站 融媒体中心侨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澳洲幸运5 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