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关注今年两会的每一位小伙伴们,都对一个热词不会陌生,它就是“两新一重”,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热辣新词,明确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何为“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水利,作为民生之基、惠民之要,正在为加快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党员干部,作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为促进“两新一重”建设,实现今年既定各项目标任务中勇于担当、善作善为、争当表率,需要全面 “解锁”镶入每一位新时代水利党员干部骨髓深处、流淌在每一代水利人血脉里的“使命密码”,让初心历久弥新,让使命薪火相传。
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现实需要出发,聚焦民生基础,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如此,要为经济发展提速加温,工程项目的拉动尤为重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对落实“六稳”和“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稳定经济、增强后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如期完成今年各项既定目标,抢回受疫情耽误的发展时间,广大水利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宗旨,拉满弓、加满油、铆足劲,全力奋战在水利项目建设一线,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赶工期、抢进度、拼规模,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加油。
一是项目加码稳投资。结合地方实际,根据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和统筹利用好各级各项水利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加大水利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在补好地方水利设施建设短板的同时,提高地方固定投资总量,从而实现稳投资和稳预期目标。
二是项目拉动促就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吸纳地方富余劳动力,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达到稳就业的目的。
三是完善基建惠民生。结合除险加固工作,通过科学谋划、合理建设,以加强水利建设补齐水利基建短板,在增强水旱防御调度和防汛抗旱能力的同时,不断改善和优化地方水环境,让水利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聚焦系统特点,加快补齐水利行业短板
“根植人民、造福人民”是每一位水利党员的不变初心。面对脱贫攻坚这场许胜不许败的“战役”,广大水利党员就像满弦的弓,正全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水利扶贫短板弱项,顶着压力、开足马力,以争当“三大先锋”为重点,坚决打赢水利扶贫攻坚战。
一是争当水安全先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对标对表脱贫攻坚任务清单,重点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对象饮用水设施建设,强化工程运行管护,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安全长期在线,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解决剩余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争当补短板先锋,加快补齐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田灌排工程、水旱灾害防御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抓好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建设,认真落实水库移民脱贫攻坚政策,高质量开展贫困地区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深化和巩固水利脱贫成果。
三是争当水监管先锋,持续强化贫困地区水利行业监管。加强江河湖库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有效保证各项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同时,因地制宜设立水利公益性岗位,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监督,积极帮助贫困家庭顺利脱贫。
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赢“三大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出发,聚焦环境治理,全力保护河湖生态安全
随着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徐徐拉开,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美丽乡村建设也悄悄按下了“快进键”,走上了“快车道”,各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也随着加快。身为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每一位水利党员干部都肩负着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神圣使命。当前,正值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的关键时期,沿水而建、因道而美的碧道建设也如火如荼。为了做好水环境这篇文章,广大水利党员正朝着人民对改善人居环境这一美好向往的目标,顺流而上、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两个方面着手,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是把水环境搞好。依靠各级河长和广大基层护河员的强大合力,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工作,深入开展“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全面加强河湖治理,持续改善河道水体环境,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目标。
二是把水环境搞美。广大水利党员正壮志满怀,以一张蓝图抓到底的干劲和拼劲,充分结合各地方的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打造人水和谐、宜居宜游的“万里碧道”为重点,在农村“三基四化”专项治理基础上,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串联人文生活圈、生态休闲区、沿水经济带,建设一条促经济、优配套、惠民生、美环境的生态水廊道,真正筑起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致富路。
从做好“龙舟水”、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防御的现实需要出发,聚焦科学调度,全面筑牢水利安全防线
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每一位水利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更是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当前正处于汛期,更是“龙舟水”、台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集中爆发期,防汛压力较大,正时刻考验和检验着始终驻扎和坚守在水旱灾害防御调度一线的水利党员干部。每一位水利党员干部都始终怀着对“水”的敬畏之心,怀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把好“四道关”。
一是把好值班值守关。严格落实领导24小时带班值守、对重点关注人群实行24小时看护、对洪涝灾害隐患点实行专人24小时监控。
二是把好隐患排查关。开展常态化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隐患清单台账,明确整治时限和责任人,限时落实整改。
三是把好风险管控关。全面抓好堤围、水库、山洪三大风险防控,科学调度水工程,合理降低风险。
四是把好风险处置关。建立更加完善畅通的防御指挥调度体系,加强督导检查,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储备抢险物资,为应对险情灾情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全面筑起坚强有力的水利安全防线。